创新“1+4+48”模式
打造精“治”样板
近日,在河北街道西华园社区例行“民主议事会”上,与会代表围绕网格员们收集上来的信息难题开展协商讨论、出谋划策,一件件难事在热烈的探讨中被逐一解决。
为更好服务群众,西华园社区依托网格化管理,建立了社区“大党委”联席会议制度,建设“红管家”工作站,组建物业党支部、自管会党支部、楼院党支部、民主议事党支部等,统筹社区各方资源,带领群众参与自治,共同解决小区治理问题,打造“诉求零障碍、治理零盲点、服务零缝隙、宣传零空白、共享零距离”的“幸福五零西华园”。
党建引领,党员带头,全民参与。这正是海州区以党建为引领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一个缩影。
年初以来,海州区着力优化党领导下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探索“1+4+48”基层治理模式,强化对各领域资源的整合统筹,筑牢基层社会治理根基,努力提升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在社会治理精细化的趋势下,海州区不断深化网格体系建设,织密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
在具体工作中,海州区进一步优化基础网格划分,构建“社区——小区——楼宇——单元”四级网格架构,健全完善“大工委”“大党委”制度,推动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主动融入区域党建,参与辖区基层治理。同时整合在职党员进社区、选派强基工作队等活动载体,推动各类资源与社会力量在街道社区聚集,提升街道社区参与基层治理的能力。为充分发挥民主议事会、民情恳谈会、决策听证会等载体作用,海州区大力推广“百家宴”“邻里守望” 等做法,打造“熟人社区”,推动社区融合,打通治理 “神经末梢”,并通过建设“智慧海州(智库)”大数据中心,实现上级部门、职能部门、街道社区数据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有力提升治理效能。
目前,海州区760名社区专职网格员和200余名志愿者成为社区治理的“主力军”,44名片区民警、17名业委会成员、19名物业负责人、72名“千千结”党组织负责人担任各社区“大党委”委员,大大加强了社区大党委议事协商、矛盾纠纷调处、整合资源等方面的能力,越来越多的居民成为共建共享的参与者、受益人。
基层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海州区立足区情实际,突出“四个强化”:强化队伍保障,抓实队伍建设,推动各方力量集结基层治理一线;强化平台保障,抓实平台整合,推动建设纵向联动、横向协同、全域统筹的基层治理网络;强化制度保障,抓实厘清权责,进一步为基层减负放权赋能;强化激励保障,抓实正向激励,推动基层治理更有活力、更具吸引力,保障全区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走入快车道。
海州区还制定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可操作、可量化的务实举措清单,细化分解为48条措施,着力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逐步构建起权责清晰、分级负责的“1+4+48”的社会治理新体系。
如今,海州区几个试点社区的基层社会治理实践正在稳步推进,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不断涌现,全区上下呈现出社会治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喜人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