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信用阜新网站!今天是 2025年7 月27日 星期日
无障碍浏览
  |   网站声明  |   关于我们  |  
积分兑换“补差价”?先看看“正不正经”
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日期:2023-01-17
浏览量:
【字体:
分享到:

  近年来,积分兑换“补差价”已成为新型骗术。除了正规平台官方举行的兑换活动外,还有一些不法经营者通过冒充品牌客服、模仿三大运营商服务号码向消费者发送短信等形式,骗取新用户注册信息,邀请消费者主动点击链接兑换所谓福利商品,甚至开展相关电信诈骗活动。

  生活中,积分兑换大多有一定使用条件和时效。不少人虽手拿各类积分,但真正派上用场的并不多。积分抵扣骗局正是瞅准了这一痛点,利用消费者不忍浪费消费积分、期待品牌让利优惠等心理布下消费陷阱。当你以为“馅饼”砸中了你,殊不知你早已掉进他人的陷阱。

  正规平台官方兑换积分活动,可以直接拿积分兑换,或是补少许差价。但在一些不法平台,清一色都是“积分抵扣+补差价”的操作模式,所谓“差价”往往比商品的全价还要高。说白了,积分兑换只是个幌子,高价推销才是真实目的。此外,一些积分兑换商城中的部分商品是假冒产品,还有部分品牌产品属于库存积压多年的产品。

  这种“积分抵扣+补差价”的兑换形式,更容易给人“买到就是赚到”的消费暗示,让人误认为自己是被选中的“幸运儿”。因为有积分作为兑换基础,“补差价”的数额往往远低于商品标称价格,更容易让人在诱惑面前失了警惕。还应看到,积分抵扣骗局无孔不入,所针对的消费群体庞大,潜在危害不容小觑。

  对此,各网购平台、电信服务商、消费者协会等要主动作为,切实负起责任。电信服务商要对类似积分兑换商城短信内容、号段等进行监测核实、动态管理,并对涉诈异常信息加以封堵处置。平台应加大对商家虚假宣传等套路陷阱的监管和曝光力度,帮助消费者识别骗局、及时止损。

  消费者防骗意识也要“在线”,做到多留心、重核实、不贪心。日常生活中,“馅饼”可能是“陷阱”,消费者遇上了,心里不妨多打个问号。“不贪心”才是最好的防护网。对于积分兑换“补差价”这样的噱头,只要稍加留心并通过权威部门予以核实,就不难戳破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