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70年入伍的,1989年转业回山西了。这一次专门来新疆看看,特别是专门来这个纪念馆看看。”徐宝林微微哽咽地说,他虽然已经74岁了,但依然不远万里想再来看看三五九旅这支英雄部队。
“井冈山精神、红军精神、南泥湾精神是光荣千秋的,一代代的人都不应该忘记,要做好传承和发扬。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也应该是这样的。”徐宝林说。
了解一段历史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进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而徐宝林想再看一次的三五九旅部队,如今只能在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寻到“完整版”。
“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入口的这四句话,形象地概括了三五九旅成长、发展的历史。
“一条跨越时空的历史隧道”“一支功勋卓著的英雄部队”“一群隐蔽战线的电波猎人”“一根垦荒战士的生命之绳”“一幅建城戍边的壮丽画卷”……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以“10个一”铺开篇章,生动展现了三五九旅部队的发展历程,展示了三五九旅革命前辈就地转业,在西北边陲戈壁荒滩上屯垦戍边的无私奉献精神,也同步展示了阿拉尔市现代农业和现代化建设成就,对于传承和弘扬胡杨精神、兵团精神、老兵精神,讲好兵团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持续通过走访革命前辈、烈士遗属、专家学者等,积极抢救、征集文物史料,特别是对革命历史口述、珍贵照片、历史物件的征集,深入挖掘线索,广泛收集、增加和丰富展览资源。同时,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展陈布展样式和内容,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生动的观展体验。
“我们不断丰富展示手段,采用机器人语音导览、VR虚拟导览、三维文物演示、5D影院等,结合音乐、光影、诗歌和舞蹈相结合的情景剧,让文物发声,让文物‘动’起来,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极大增强了观众参与感和体验感。”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副研究馆员田慧雯说。
据了解,田慧雯是个兵二代,她父亲是名汽车兵,当年随王震将军从陕西辗转至这里,参与屯垦戍边。
“我是从小受着我父母亲对兵团这种情感的感染,大学毕业以后就毅然决然地回到了这里,生于斯长于斯。我非常喜欢纪念馆的工作,天天受三五九旅部队革命先烈的红色精神感染,工作中也时时刻刻不忘先辈的精神。”田慧雯说,在纪念馆工作,她感觉非常自豪。
当前,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已成为兵团精神教育基地、南疆区域红色文化传承高地和师市的重要名片,也是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自2009年开馆以来,该馆已累计接待游客440余万人次,并先后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等15个荣誉称号,被列入国家红色旅游一百个经典路线之一,同时被确定为217国道旅游路线重点景区。
2023年,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成为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疆十大案例之一。
在新时期,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对于引导青年树立爱国情怀、立志扎根边疆,有着新的重大意义。
“未来我们首先就是要把阵地建设好,充分挖掘好三五九旅的红色历史和英雄事迹,培养一支综合能力素质过硬的红色宣讲队伍,多形式、多途径、多层次地做好宣讲工作,在传承与发展中推动文化繁荣。”田慧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