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能并举,知行合一。
这应该是育人成才的高端境界;这句话出现在许多阜新校园里。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是前提,是基础,是第一位的。近年来,全市教育系统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职责使命,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恒定目标方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丰富德育工作内涵,创新德育工作方式,着力构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的德育工作全体系,开创了我市中小学德育工作新局面。
记者近期到访我市3所德育工作体系完备、特色浓郁、成果丰硕的城乡学校,看德育方略之实,品德育招法之多,问德育经验之妙。
彰武县后新秋学校:奠基学生美德人生
前不久举行的阜新市中小学“立德树人、彰显特色”德育工作现场会,花落这所共有29个教学班、1158名在校生的乡村学校。
深秋,去往彰武县后新秋九年制学校的路上,红叶、黄叶美得耀眼。到地方就发现,镇外依山势而建的整座校园七彩斑斓,赤橙黄绿衬着蓝天,美若秋叶。
不待进门,活力洋溢的动感乐曲飞出墙外,循着声音将目光移向塑胶操场旁宽阔平坦的篮球场地,衣装统一、护具齐全的男生女生正脚踏轮滑鞋动若脱兔、鱼贯穿梭,个人技艺娴熟,团队配合默契。步入教学楼,同样不缺色彩。每一只蓝色暖气罩上都有唐诗宋词,每一个台阶侧面彩带上都有新知趣闻,每一层楼梯间墙壁上都有光艳惹眼的警句名言。八年四班教室门前驻足倾听,教师刘晓庆在引导学生潜心揣摩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循循善诱启迪他们感恩亲情……
走一遍校园,记者如同走过一条“德育长廊”,忍不住想要探究那写上墙壁“德能并举、知行合一”八个大字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匠心独运。“人与人之间最小的差距是智商,最大的差距是坚持。让学生和好习惯交朋友,每天进步一点点。”后新秋学校校长王晓光一语点破实践养成教育、奠基美德人生的思维原点。近年来,该校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遵循,以“养成教育”为核心,本着将其做细、做小、做实的原则,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体系。
课堂是文化教学主阵地,也是德育工作主渠道。与前述《背影》课堂教学中的事半功倍相仿,这所学校各个年级、各个学科的教学均将养成教育深度渗透,打造学科育人绝佳载体,爱党爱国、守信践诺、自尊自律等良好品质就在课堂上的不知不觉之间植根学生心底,科科能育人、课课能育人完美展现。持续开发的养成教育、国学教育、阳光体育等特色德育校本课程及精心编写的《天地“粮心”,珍惜莫蚀》等德育序列校本教材,则使该校的德育课程更为丰富、特质更为鲜明。
每学年开学第一周是后新秋学校的“养成教育实践周”,会从卫生、行为、学习、生活四个方面进行养成教育强化,并通过随后的“养成教育规范月”巩固成果;班级内实行分组德育管理,成员互相帮助、学习、监督,进而提高主动性和约束力。德育管理制度外,德育系列活动也为养成教育的夯实倍增助益。该校依托重大节日设计出“每月有主题教育、每周有德育活动”的养成教育实施平台,成立轮滑、剪纸、踏板操等16个社团,促进学生家国情怀与意志品质同步提升。
正如记者所见,将国学经典等融入教学楼厅廊布置为代表的文化育人是这所学校的靓丽名片,养成教育渗透到了处处时时。“都说我们做不成,可我们愣是突破技术瓶颈做到了,这股干劲来自建设更好育人环境的憧憬。”王晓光引记者欣赏操场中部透体墙上人工手绘的多幅全新诗画搭配金属图板,一脸灿烂。
阜蒙县阜新镇学校:幸福教育润人心灵
在8亩果园、菜园和花园里赏花鲜、闻果香,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意境,是阜蒙县阜新镇九年制学校的学生们公认的一种享受。作为校内实践基地,这里还是学生们干农活、学农艺,体悟农人耕种劳作苦与身体力行劳动美的一方乐土。单举果园里71棵果树代表71年建校史的巧思设计,便可想见这里的育人有多么用心。
“不懈坚持‘全面发展、环境育人’的办学理念,并以实施‘幸福教育’为办学特色,在探索中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方法。”校长李桂梅告诉记者,学校注重用文化凝聚师生共识,全力创设温馨环境。校园文化墙、厅廊统一采用木质装饰,体现农村学校乡土特色;班级小家建设全面实行一班一品,“幸福堂”“快乐营”等独到创意层出不穷;宿舍、食堂管理以“家文化”为引领,“爱与责任”“爱与生命”主题奏响幸福教育的旋律……幸福校园里,学生品味幸福,起步追逐幸福。
这所学校的幸福课程,同样滋养着学生的幸福童年。该校开设快乐阅读课程、幸福心理课程、多彩社团课程、幸福实践课程等系列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推动学生多元发展。该校格外注重以阅读开启学生人生的幸福之旅,除开设阅读指导校本课以外,还实行校园图书开放式管理,不仅教学楼内走廊、楼梯间有书架、书橱,宿舍里也有书屋、书吧,便于学生随手开卷。
“我们以学生发展为本,为每个学生提供更适合的教育。”李桂梅告诉记者,近年来,学校积极开展“激发学生主动发展、积极构建幸福课堂”研究与实践,体现育人的个性化。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老师及时帮助,鼓励自己解决问题,并及时肯定点滴进步,以增强其学习兴趣和信心;对学有余力并兴趣浓厚的学生,老师指导继续发展,力争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每一天幸福地学习。
太平区城南小学:引领学生学做真人
开展一次集体洗脚就能增强孝心吗?安排一次励志演讲真能改变学生行为吗?诸如此类问题,在太平区城南小学校长刘伟的脑海里不止一次萦绕过、思考过,“只有发现真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真的去解决问题,学校德育工作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紧密结合《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所指明的方向和做法,基于长期从事教育、观察教育中所发现的问题,刘伟为学校找寻到德育工作的突破口,即以实践育人活动为基础,开发编写出了两项德育活动校本课程:主题活动课程和游历课程。找到了抓手,学校德育工作得以夯实。“有了抓手,就知道干什么了,而后通过具体活动的设计和方案的制定,就能够解决谁来干、怎么干的问题。”刘伟介绍,学校每项德育活动由三部分组成,即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活动前,关注学生们的资料搜集与学习,活动中关注实践和操作,活动后则关注表现和反思。”
城南小学的体育节上,曾经出现过让人匪夷所思的一幕。有一个名为“屹立不倒”的体育游戏项目,设计初衷是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和团结协作精神。意外的是,在游戏中,一名男生竟然故意把手中的木棒推倒。“这说明孩子的思想品德出了问题,该如何通过同样的游戏修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呢?”刘伟说,经过一番思考,最终调整了游戏规则,把获胜原则由谁坚持“屹立不倒”到最后转变为哪支团队所有人坚持“屹立不倒”时间长,“变个人赛为团体赛,问题有效解决。”
“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需要设计有效的德育活动,同时需要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完善设计。这是一个循环往复、持之以恒的过程。”刘伟欣赏陶行知老先生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个‘真’字诀是做好教育工作的真谛。惟有求‘真’,才能把德育工作做对、做实、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