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年春节,正是家里3栋大棚丰收的时间,51岁的李其祥城里村里两头跑。“来回坐儿子买的车,不乏,美着呢!”这位在地里刨食大半辈子的农民笑着说。
李其祥是阜蒙县福兴地镇西大营子村村民,家里老少5口人。以前,李其祥和其他村民一样按老方法种粮食作物,辛辛苦苦干一年,收入却不理想。2014 年,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李其祥加入了当地的专业种植合作社,承包了3栋大棚发展蔬菜种植,寻找致富增收新路子。“以前闷头种地、打工,一年挣不了几个钱。自打加入合作社,干活、顾家两不误,种什么、销往哪儿交给合作社,自己只管专心侍弄大棚,菜品好、产量高,收入也就跟着往上涨。我们在城里给孙子买了楼房,贷款都还完了!”李其祥说。
被誉为阜蒙县北大门的福兴地镇有人口1.7万,耕地18.26 万亩。一直以来,当地大田作物受气候影响,十年九旱,农民增收乏力。为有效改变干旱少雨的不利条件,加快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镇里从2006 年开始发展设施农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全镇10 个村中已有9 个村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经营,拥有蔬菜类合作社34个,收菜经纪人65人,成立了蔬菜协会,建设阜北蔬菜转运配送处理中心,并总结出一套发展设施农业的好办法,打造出“昕宝”“二嫂子”等品牌,相继开拓出北京、上海、沈阳及满洲里口岸等销售市场,提高了福兴地镇蔬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经过多年发展,福兴地镇设施农业已达1.8 万亩,实现了人均1 亩棚。种植的西红柿、香瓜、黄瓜、茄子、豆角等作物,在市场上广受消费者青睐,一个百米棚平均效益达到6.5 万元,效益好的超过9.5万元。镇里年产各类蔬菜瓜果7.6 万吨,实现产值4.7亿元,利润3.7亿元。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福兴地镇成为保障我市蔬菜供给的“菜篮子”。设施农业已成为该镇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农民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
得益于设施农业的发展,不仅让像李其祥一样的村民富了起来,也让全镇91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了脱贫致富。他们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把土地流转后,还可以在棚区打工增加收入。目前,设施农业解决了当地农民3000 人就业。同时,为防止脱贫户返贫,镇里把丧失劳动能力和低于5000元年收入的人口纳入辽宁禾兴牧业有限公司肉牛养殖项目、旧庙金猪伟业养殖项目和于寺镇官营子村养殖小区建设项目、综合扶贫合作项目、光伏发电项目等,保障这些人过上富裕生活,携手共同奔小康。
应挑战、求发展、寻机遇。“十四五”时期,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福兴地镇大力实施设施农业突破行动,将新增设施农业10350 亩、翻建8250 亩,预计产值3 亿元,经济效益2.8 亿元,助力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上一篇文章: 阜新市2022年度全市项目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
●下一篇文章: 湖北:认定首批劳动保障守法诚信红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