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市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维修点,挂牌设立在苏显成的工作间。
到今年,苏显成分文不取为全市残疾人义务维修辅助器具整整10年。
10 年,他结识残疾人朋友至少1000 人,维修残疾人辅助器具超过5000次。
海州区残联理事长何涛说,苏显成本身作为一名残疾人,坚持10年如一日学雷锋免费服务残疾人,说明了他怀有一颗仁爱心,证明了雷锋精神的感召力。
残疾人王玲恒说,要不是苏大哥用手摇车、自行车帮她改造出一辆脚蹬式三轮车,她的生活半径将永远只是家门口,一辈子无法体会带娃同行的幸福。
苏显成自己说,正因为也是一名残疾人,他更懂残疾人的心,更知残疾人的盼,更愿圆上残疾人的梦。67岁不要紧,他打算把这件好事干到底。
就业强技能 创业当先锋
3 月中旬的这天,苏显成常年开门的工作间竟然关了门,一串粗大手机号码留在门前的纸条上。
记者打过去,他说“在矿总院看眼睛”,“前两天电焊渣滓崩里头了,找大夫给瞅瞅。”过午,记者按着习惯如约提前登门,不想他更提前,两台电动轮椅修理完毕,正与坐在上面的两位残疾人谈笑风生。原来,扑空的后者也打了电话,于是,苏显成心急火燎地往回赶,比跟记者见面还急,“轮椅就等于是他们身体的一部分,我知道他们心里那种说不出的急。”
“一个家住韩家店的,电池充不进电,不顾降温,非让老婆孩子打车拉来;一个家住后北地的,前边一个小轮在路边修车摊补过一回胎,再上道就开始左右晃悠。”不到 5 分钟,苏显成做出“诊断”并开列“药方”,前者毛病只是电瓶连接处的插销损坏,随便上哪个家电修理部花3元钱买个电饭锅用的换上就行;后者问题无非是轮胎安装不正,拆下重新组装一回就好——赶紧“照方抓药”,马上“药到病除”。
望着二人不住回头乐呵呵辞别的身影,苏显成也心满意足地笑了。在他看来,自己与老伴已退休,生活上有保障,如今最快乐的事就是帮助他人、快乐自己。他让记者进屋,自己跟着进来——双手拄着一个小板凳拖拽弯曲双腿缓慢挪步,仿佛蹲在地上吃力走路。单看外表恐怕没人敢猜想,他被我市残疾人奉为精准“诊治”辅助器具各种类型疑难杂症的“神医”,但凡提起“平西老苏”无人不知。
永远没有一天就能学到手的高超技艺,要想练就真功夫,除了天赋,更重要的还是吃苦。1976 年,不到 20 岁的苏显成,进入海州区锁厂前身的街道办企业工作,当上一名焊工学徒。一岁半因小儿麻痹致残的他知道,这是一个自食其力的机会。听着雷锋故事长大的他也知道,雷锋正是爱岗敬业的标兵。从上班第一天开始,苏显成一直就是最努力、最刻苦的那一个,从不叫苦、喊累。
他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雷锋当做榜样,一心掌握立身本事,听师父教诲,靠日夜练习,逐渐完成从入厂徒工到行家里手的身份过渡。一把老式铁锁,70 多道工序制成,全部采取机械加工。能够独立制作一把锁,足以说明苏显成的车钳铆电焊各门技术纯熟精湛,成为单位业务大拿。
1990年代初,单位效益不景气,他下岗了。还要养家,哪容发愁?不久,技术拿得出手又可享税收优惠的他,与两位朋友在平安西部开办了一家修理部,以火电焊、摩托车修理、汽车轮胎修补等为主营业务。短短几个月时间,苏显成就成功站稳了脚跟,打开了市场,闯出了天地。
活计好、收费低,从合营到自营,苏显成的修理部经受市场大浪淘沙般洗礼,先后几度扩大规模迁址,创业道路一路越走越宽。在亲朋好友们眼里,苏显成在单位是个能人,离开单位照样是能人。
一定要做个有本事的人,不能因为身体让别人轻易看扁。苏显成脚踏实地、不计付出,坚守着对自己的承诺。
奉献写人生 天天学雷锋
煤城西路中段,过开滦街不远,可见路南一座 4 层老楼下凸出的白色彩钢房,这就是苏显成的工作间。
最近,他接到一个新“任务”:为一位同因小儿麻痹无法正常行走的女士,打造一张可以坐在上面、轻松自由移动的小车,便于居家生活。照例一分不收,照例一丝不苟。由于对方经济状况欠佳,苏显成要求其提供的材料仅是 4 只万向轮,其余所需的四边钢管、中间木板、上方海绵及多层包裹物等均来自废物利用。3月里,赶上降温天气,北风带来的寒意仍从墙缝、门缝、窗缝不住钻进工作间。苏显成不顾低温,量尺、切割、安装,抢时间忙个不停。
十几年前,煤城路改造占地时,苏显成用动迁补偿款买下了此处兼顾糊口的一层二手住宅,为自己找到了不再挪窝的工作间。多说不到 30 平方米的小屋里,大小电焊机、切割机、钻床等加工设备一应俱全,适用于拐杖、轮椅、升降床、假肢支架等各类肢体残疾人辅助器具的近百种易损配件堆满大半空间,换新频繁的轮椅塑料前轮等穿串吊上天棚。苏显成接触最多的,恰恰是借助辅助器具行动的肢体残疾人群体,与这当中许多人的结缘,其实都远在揭牌服务前。
他初创业时,残疾人助力车还是稀罕物,阜新甚至没有整车销售。深感外出不便的下肢残疾人找到名声响亮的苏显成求助,他一口应承下来。构思、画图、改车架,耗时半月,原本的两轮摩托车愣是又“长”出了一只车轮,看上去漂亮、坐下去舒服、用起来顺手。口口相传为苏显成树立了新领域的口碑。本地及周边县市的残疾人纷纷求他改制,总数至少 50 辆,我市获准上牌的这种摩托车多半出自他手,收费却极低。后来烧油、用电的残疾人用车陆续上市,才算告一段落。
“开始摩托车就三两样,配件通用。后来品牌太多,配件不齐修不了,齐了咱又拿不出那些资金。”近些年来,随着年龄增长,苏显成改为承接少量焊接零活贴补家用。然而,他又欣然接受市、区残联共同提议,义无反顾地承担了为全市残疾兄弟姐妹所用辅助器具保驾护航的重任,干上了这份不拿任何报酬的工作。
他为残联免费发放的辅助器具实施义务维修,所需配件多由对方供给,服务对象遍及市区各处,有人还从新邱、清河门,甚至阜蒙县农村远道而来。“夏天大家出门活动多,过来修理的也多,一到冬天要少些。”苏显成每年维修大约 300 件次,多时一天连修两三台轮椅,“有一些人用得费,一年跑来十几回。”
通风不足又没有暖气,工作间冬冷夏热,可只要干上活,苏显成全然不顾。2018 年冬季低温,不少残疾人的轮椅扶手、止轮部位的塑料件受冻碎裂。这些零件虽小,可残疾人行动不便,一旦因此出现溜车等情况十分危险。苏显成自行研发,用铁皮磨制、打孔替换塑料件,确保今后长期完好、经久耐用。
有一次,他专注连修 3 台轮椅半天过去,待到晚间回屋休息才发现,自己的双脚被冻得又红又肿,猫挠一般刺痒。但他依旧无怨无悔,他总是说,残疾朋友取回修复器具时的一个微笑、一声感谢,就是给他的最好褒奖。而在残疾朋友们心里,苏显成是老大哥,更是可亲可敬又可爱的身边好人。
修身育品格 立德传家风
“老爸,我们回来了!”3月的这个周末,苏显成的一双儿女照例带着孙辈赶回家聚会,和爸妈说说一周的工作和生活。工作再忙,每到周末也要回家探望父母,是这个家庭的保留节目。
苏显成刚想脱去工作服,洗洗手,好摸摸孙辈那粉嘟嘟的小脸蛋,门外突然传来喊声:“老苏大哥在家没?还想麻烦……”苏显成赶紧挪蹭着返回工作间,听明对方诉求,检修电动轮椅,一忙一个小时,推后聚餐时间。
如今,与经济社会发展、助残意识提升同步,市区配备轮椅总量增至数千台,方便好用的电动轮椅数量猛增。苏显成认为,每个残疾人的身体特征、使用习惯各有不同,尽善尽美完成如此量级轮椅的服务维修可称一门课题。
“拧个螺丝、上个车轮、换个配件不在话下,可要创造最佳维修和使用效果,让每个残疾人都满意,就得做到细上加细、优中更优。”单以常见的脚踏板金属支柱高度去除“手术”为例,由于立柱高度统一,身高较矮的残疾人坐上轮椅后踩不到脚踏板很不舒服,这就需要苏显成仔细测量轮椅主人的双腿长度,“切割、套扣,再安上踏板才好。为了保证焊口干净、规矩,不用火电焊,全用氩弧焊。”
他对技术有精益求精的要求,对服务同样有好上加好的定位。前述“手术”用时多需 3 个小时,难保即来即走。深知下肢残疾人在家也离不开轮椅,他就用废弃部件特意拼装两台,让送修者坐轮椅回家。备下替补轮椅,他照样拒绝放松,寻求保证质量与压缩时间的平衡,“用惯的轮椅是他们走南闯北的腿啊!”
一扇蓝色铁门,分隔开苏显成的工作与生活。即使对这份不挣钱、引人不解的发挥余热工作,他依然把人生天平向其倾斜。多少个午夜,只因偶有灵感迸发,辗转难眠的他就下床推门继续探索白天遗留的修理难题,一干到天明。
何止不挣钱,年年还搭钱。搜集的材料不够,他购买未曾配备的螺丝、铆钉、焊条及焊接所需不同罐装气体,加上电费,每年自掏腰包逾2000元。无法自制的车轴、不能打开的电动轮椅集成电路,他不吝话费帮忙联系厂家。
残疾人往往最知道感恩,对他好一分,他会还十分。都懂感恩的人聚在一起,火火的温暖无以言表。苏显成的维修点,不仅是辅助器具的救治基地,也是残疾伙伴的心灵驿站。他在这里乐业乐活,容貌与声音一样显年轻。
打扰苏显成家庭聚会的那位残疾人说,自打有了电动轮椅,和一群朋友每人一台去过黄家沟、塔子沟、温泉城,一年跑上千公里,多亏有老苏大哥的好手艺作保障,他和朋友们才能过上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
身教胜于言传,在苏显成以身作则、修身立德的影响下,靠着他用勤劳双手养大的儿女,传承了他敬业奉献、厚德立身的好品格。他在一家药店工作的女儿,学业务下苦功,待患者胜亲人,坚持践行雷锋精神。
苏显成的女儿说,父亲撑起了一个家,他用自己是如何对待家庭、对待事业、对待有需要的残疾人的所有实际行动,给儿女树立了用一生追赶的目标,她要像父亲那样,让人生闪耀光泽,让后辈感到骄傲。
●上一篇文章: 辽宁援藏技工院校教师团队:真情浇灌格桑花
●下一篇文章: 匠心成就理想 技能点亮人生——记市第二职专数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