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信用阜新网站!今天是 2025年8 月13日 星期三
无障碍浏览
  |   网站声明  |   关于我们  |  
85岁治沙高工焦树仁
来源:阜新新闻网
发布日期:2019-12-27
浏览量:
【字体:
分享到:

  他是新中国第一代固沙人,从事荒漠化治理研究和防护林营造近40 年,1995 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他主持或参加的科研项目有7 项获奖,发表学术论文和重要文章100 余篇。更难得的是,今年已85岁高龄的他依然在为固沙治沙而不懈工作着——
  一个初秋的午后,记者在市区东苑住宅小区一栋老旧的居民楼里,见到了原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焦树仁。
  这是一户两室一厅的住宅,屋中陈设的家具和物品,一看都是几十年的老家具。焦老从书房迎出来,轻声地说:“我家不太好找,是吧?”只见他戴着金丝眼镜,身着一件黑色的绒线开衫,翻出淡青色衬衫领子,一股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知识分子的形象和气息扑面而来。
  60年工作不息成果丰硕
  1934 年出生于辽宁省锦县(今锦州市凌海市)的焦树仁,1959年毕业于东北林学院后来到原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曾任生态研究室主任。他从事荒漠化治理研究和防护林营造与中试推广基础试验点建设工作近40年,长期坚持在科研第一线,对科尔沁沙地植被分布、演替规律、沙地土壤类型、气候条件及沙地人工林的生长规律进行了长期的定位观测,获得了大量的科研资料,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他揭示出了科尔沁沙地荒漠化发生的原因与过程,固沙林与周围环境的相关关系;提出了樟子松扩大引种造林措施与限制因子等具有科学性和对中试推广、生产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他多次参加国际会议,阐述章古台固沙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与物质流规律、水热平衡及养分动态规律,并提出退化土地恢复治理的实用技术。他为固沙造林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曾被辽宁省人民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1995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他主持或参加的科研项目有7项获奖,其中《沙地樟子松人工林水养动态的研究》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半干旱风沙草原区造林立地类型划分及适地适树的研究》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半干旱风沙草原区防护林体系综合效益的研究》获国家计委、科委、财政部重大科技成果奖;《章古台固沙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及营建技术的研究》获辽宁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多年来,他发表的学术论文和重要文章共计100余篇。
  只想尽我所能多做一点贡献
  焦老引导记者走进他的书房。只见简陋的房间里只是两张旧式的油漆办公桌,一台“大脑袋”的电脑,还有一张偶尔休息时用的旧式铁架床。床头上放着一只旧式皮箱。我问焦老说:“这皮箱一定跟随您很多年了吧?”焦老回答:“这是刚参加工作时候买的,现在我还经常用。”物质的东西,在焦老的眼里,似乎只有能用与不能用的区别,没有更新换代这些概念。来到他的家,仿佛觉得这位老人的身上有着一种抵御时光流逝的魔力。
  而工作对于他来讲,却有着永远也干不完、干不够的魅力。
  焦老的家人告诉记者,他退休以后全家人回到了市区生活,而他依然不愿离开固沙治沙的第一线,甚至一年中有半年时间会住在彰武县章古台镇,住在多年前固沙所分配给他的两间小平房里。退休后的这些年,他被中国科学院生态所、国家林业局等7家单位同时返聘,依然奋战在固沙造林科研工作的第一线。他著书立说,出版了《科尔沁沙地治沙造林技术与固沙林稳定性的研究》《科尔沁沙地荒漠化发生与治理研究》《彰武沙地改良与利用研究》《章古台固沙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多部著作。
  当记者问起他退休这么多年了,为什么还一直忘我工作?焦老很平静地说:“我是新中国的第一代固沙人。我们第一代固沙人其实有很多成就,但是文字总结很少,我就是想尽我所能以文字的形式总结提炼出来,给我们身后的年轻人留下更多资料。别的我没想太多,只想为固沙治沙尽我所能地多做一点贡献。”
  老人电脑上正在撰写的新论文
  第一代固沙人的主要成果是灌木固沙和沙地植松。樟子松现在已是公认的治沙“利器”,但当初是否选用它却让专家们颇费脑筋,后来在引入樟子松到实验基地进行培育时也耗费了很多心血。此外,固沙所的专家们又筛选出黄柳、胡枝子、锦鸡儿、差巴嘎蒿等主要固沙灌木,填补了世界上灌木固沙的空白。
   “当时章古台没有现在这么多树,满眼看到的几乎全是沙土。”焦老回忆他当年到固沙所时,那儿的环境极其艰苦。“风沙起时,流动沙丘会把道路堵住,老百姓的房子时常会被埋半截。农民刚种的种子常被风沙吹走,最多时要在一块地上种五回才能保证产粮食。”“那时候,我们科研人员到自己的观测点搞科研,几十里路都是靠步行。”焦老讲,“现在的年轻人听起来觉得很苦,但那时并不觉得苦。苦行僧一样的行走,很多科研上的难题都在这种独处的时候迸发出灵感,找到了解决的办法……”采访即将结束,记者看了一眼书桌上一直开着的电脑,原来焦老正在撰写新的论文:《章古台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无须更多提问,因为在眼前这位耄耋老人的身上,所体现出的正是“矢志不移、永不退缩、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精神。